一九六四年赤鱲角的航空照片
一九六四年赤鱲角的航空照片

赤鱲角島是位於大嶼山北岸的一個多山小島,面積二點八平方公里。該島於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,並於十六世紀初被命名為赤洲。該島名由來,相傳是由於該島黃土處處,植物稀疏,似人體赤露上身,廣州話俗稱「打赤肋」。「赤肋」與「赤鱲」粵音相近,因而得名。另一說則認為其島形似赤鱲魚而得名。

該島歷史源遠流長,文物十分豐富,據考古資料顯示,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,已有先民在島上活動;歷經新石器時代晚期、青銅器時代、漢代、唐代、宋代、元代、清代,以至九十年代初,一直有人在島上聚居。

早在七十年代末期,考古人員已在島上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,到一九九零年,由於要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,於是便進行全面性的發掘工作。出土大量的考古遺物,為研究該島的歷史提供寶貴的資料。

照片廊

位放廟灣的天后宮是本港僅存一座全以花崗岩石塊砌築而成的廟宇
蝦螺灣的元代鑄爐群,估計興冶鍊金屬有關
過路灣新石器時代中期墓葬
鳥瞰深灣村整個發掘情況
虎地灣唐代石灰窰,窰壁部分仍然保存完好

	請選擇你所需要的年代。 近代 (十九世紀初 -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) 歷史時代 (約公元前二二一年 -  十九世紀初) 青銅器時代 (約公元前一千五百年 - 前二二一年) 新石器時代中期 (約公元前西千年-  約二千五百年)

請選擇你所需要的年代。